宋老婆子见儿子的事情就这么被抖露了出来,要是再被这些人认出来,那可就糟了。
当即捂着脸,趁人还没有靠近,直接跑了。
而许白莲早在见事情不对劲时就悄无声息的溜走了。
姜知知看见了,但没有阻拦,在这个时代别说外室,通房小妾什么的都是稀疏平常的事情。
作为外室的许白莲并不会遭受过多的谴责。
见没有热闹看,围观的人都走了。
“大哥,走吧。”
“好。”盯着宋老婆子离开的背影,姜知河应了一声。
把刚才的事抛之脑后,姜知知跟姜知河绕道去了一趟肉铺和杂货铺,买了一些肉和糖。
全程姜知知都是让姜知河在外面等着,方便她夹带私货。
肉铺买了一斤五花肉花了15文,商城买了4斤花了48文。
至于糖在这个朝代是个稀罕东西,冰糖更是比沙糖贵上一倍不止。
其中以白色偏透明的为贵,黄色其次,棕红色的价格最便宜。
但这便宜也只是相对而言,杂货铺这种糖1两就要40文。
这个大怨种姜知知可不干。
趁姜知河没注意,她花了20文从商城买了1斤黄冰糖放背篓里,随后从铺子里走了出来。
她其实是想买红冰糖,但商城没有。
这个朝代之所以有红冰糖是因为制糖的技术不过关,里面的杂质残留过多导致的。
而现代工艺发达,像这种不纯的冰糖早就被淘汰了。
再一次走在回去的路上,姜知知在心里暗自发誓,回去一定要劝姜老头给家里买头牛。
“知知跟大河回来了?”
正在树下纳凉的赵春香眼尖的看见村口出现了一大一小两个身影,眯眼看过去发现是姜知知兄妹俩忙热情打招呼。
夏种最忙的时候已经过去了,村口的树下也多了一群每天道东家长西家短的老娘们。
“对,婶子纳凉呢。”姜知知点了点头笑道。
春香婶是她娘的好友,两家人走得近,上次姜老头受伤来看望的就有她们一家。
不等赵春香说话,同样坐在树下的王春花憋不住屁话。
“哟,知知啊,最近看你们老是去县城,回来也是大包小包的,可不是发现了什么挣钱的法子?
大家都是乡里乡亲的,可要记得拉拔我们一把啊!”
边说着头一个劲的往姜知知背篓里瞅。
“可不是咋滴,知知我们可还是同族,你们家发财可不能忘了我家。”
要不说怎么是臭味相投呢,王春花话音刚落,张梅就接上了。
姜知知转眼看去。
哟呵,这不是前些日子她下山拦着她想要她兔子那婆子吗?
“你们两个老婆子还要不要脸了,人有赚钱的法子为啥要给你说啊?我还见你家的银子不错,要不你给我点使使?”
赵春香见这两个仗着自己辈份死皮赖脸的人就没好气。
“就是,王春花我看你们家的鸡养得挺肥的,一会儿我捉两只回去,我们可都是乡里乡亲的,你可不要计较啊!大家伙说是不是?”
说话的是村里的孟大娘,也是鸡被王春花占便宜的那户人家。
对于自家鸡的遭遇她久久不能忘怀,隔三差五就要跟王春花说两句弯酸话。
而且她在村里人缘一向很好,平日乐呵呵的见人笑三分,她一开口,跟她坐在一起的几个婶子都笑着应和。
“就是。”
“王春花,你可不要忘了我们大家伙啊,听者有份。”
“你…你们这些,我这么说还不是为了大家好。”这些人你一言我一语的可把王春花气得够呛。
“对啊,你们怎么这么不知好歹呢。”张梅帮腔。
“呵~不需要。”赵春香语气嘲讽,接着转向姜知知兄妹时又是满脸笑意,“天热,你们兄妹俩赶紧回去吧。”
“谢谢婶子。”一路走回来姜知知确实累了,道过谢后她跟姜知河就回家去了。
她们前脚刚走,后脚村口又出现了一批人。
“请问姜知知家里怎么走?”开口的是为首的一位老头。
看这几人手里提的,背上背的,树下的婶子们八卦的对视了一眼,天也不聊了,凉也不纳了。
孟大娘热情起身给人指了路,怕这些人不清楚,借着带路的由头跟着一起来到了姜家。
一群人浩浩荡荡的,一路上把村里其他不明所以的人也跟着吸引了过来。
于是姜知海开门时看到的就是这么一群人站在他家门口。
将抬着打算敲门的手放下,“大海啊,赶紧的,你家有客人上门。”
孟大娘见姜知海愣在那里赶紧提醒道。
听到孟大娘这么说姜知海虽然不清楚是怎么回事,但看人大包小包的总不能把人晾在外面,遂将人请进了院子。
“爹娘有客人上门。”
姜老头两口子听见声音出来,看见的就是院子里站着的两男两女外加一个孩子。
两人看了又看,愣是没有认出来这是哪家亲戚,姜老头跟老婆子对视一眼,“这……”
“老兄,冒